《张美丽》笔记理解

张美丽彻头彻尾便是个悲剧的人物。

开篇第一句很吸引人“张美丽,本人确实很美丽。” 这句话后面确实有很多的内涵,让读者思考她的美丽到底美在哪儿,以及引发了为何这么美丽的女人却有着这么悲惨的结局思考。她在众人眼中是个淫荡的妖孽,众矢之的,最后连她的母亲也不能接受。她的娱乐城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最后都成了她的错,被咒骂,尽管关于她的故事都是传说。可是张美丽自己是怎么看的,她在临死之前说:“除了一开始追求爱情,我没有做娼妓。” 可是人们看她生的那么美,本质上认为她做什么都是错的,红颜祸水。对于男人们而言,虽然心里都很馋,但表面上还是道貌岸然。而女人们,虽然内心认为她很美,但是会很嫉妒。这样美的女人,但凡穿的女人了一些,便会当成荡妇。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中,有着对于女性的道德约束。作为一个女人,一旦失去了贞操,没有了明媒正娶的男人,便会变成“淫荡”的人。此概念在张美丽的故事中也同样适用。中国人有一句话叫 “人言可畏”。指别的评论,流蜚语可以带来很可怕的影响。所有关于张美丽的想法,都是道听途说,流言蜚语在人群中发酵。张美丽是不幸的,她的思想是追求自由的婚姻,敢爱敢恨,但因为她的爱人没有娶她,小镇上的人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成为了全家人的羞愧,整天以泪洗面。她的思想,确实超出了当时小镇人们的大部分观念。她的思想是前卫的,活成自己的人生。

作家又非常巧妙的地方,前面把张美丽写成了如同聊斋中的女鬼,却也是表现了女性弱化的特点。前后巧妙地呼应,最终她真的成了鬼,在最后张美丽死后“她最后死了,也只是一个孤魂野鬼。“张美丽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牺牲品,而对于小镇上的人来说,他们是愚昧的,守旧的,对传统观念的坚持和固执。以至于最后不管是“老的少的,有关系没关系的”,都站出来骂她,朝他扔石头。小镇上世代相传的所谓宗族的管理,这权威性是超出人的想象的。每一个个体在这种宗族的权威之下,是及其渺小的,脆弱的。但是张美丽也有尝试过洗白,她为祠堂捐款,尽管名字放在最下面,捐得最多她仍然每天会去看看。需要一种认同,内心极大的需要得到小镇人民的接纳。

当一个人不再肚子饿的时候,他就会有更多的欲望。张美丽就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开起了娱乐城和海鲜大酒楼。他没有越过底线,只是把一切她认为美的东西做成生意,满足人们的欲望。最讽刺的是,她的娱乐城被一把火烧掉,过后又开起来了,冠冕堂皇,丝毫没有问题,因为人的欲望太能赚钞票了。然而更讽刺的,在后面作者和同学敬张美丽时运用的一系列语句“伟大的小镇启蒙运动奠基人,审美运动发起者,性开放革命家…” 将张美丽的悲剧的时代与几年后做对比,也同时增加了反讽的意味。隐藏在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在张美丽的时代,表面上没有提起,但内心中都是有欲望的。血脉中的这种欲望,食色性也,是无法存在于人性中的。当作者在开篇提起自己小时候无法抑制的欲望,便是在告诉读者这是人最本身携带的欲望。小镇上的人们一方面用所谓的道德伦理观念压制他,因为有观念的支撑,更是冠冕堂皇的伪装起来,另一边内心被唤起的欲望都认为是张美丽的错,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欲望。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便是人心。谣言这个东西,有多少人可以扛得住,连亲情都抵不过谣言的力量。当张美丽的母亲站出来时,作为了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美丽的缩影,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女性的缩影。被所有的这些所谓的道德伦理观念的束缚。当一个女人长得很美,男人自然而然产生了欲望。但迫于道德伦理观念,全成为了女人的错,全怪她勾引女人。从圣经一开始,就为女性定下了标签,亚当是被夏娃勾引的,所以女人是原罪。最后作者表达出了愤怒。放眼看整个中国,看整个世界,女性与男性从来就没有平等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层次一:特定的环境看张美丽——根深蒂固的愚昧守旧思想/道德伦理观+没有依据的颠倒黑白的谣言(乌合之众,没有自己的判断,人云亦云,犀利的批判)——死在人言可畏。

层次二:归根结底,是对于女性不平等的对待,其实和偏见,将道德的枷锁放置在女性身上。

鲁迅:“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适用于张美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