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是藏不住的》笔记理解

主旨: 海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保护。由于在海上漂泊实在太苦了。越是压抑,越发吸引。 层次:反复 递进 -对海的好奇程度,狂热程度。 海是有双重性的,一方面有着不同的景致,机遇和危机是共存的,福与祸是相依的。它不断召唤你,对于未知的试探。换句话说,这世界是藏不住的,父母永远不可能保护我们一辈子。 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如何跟这个世界去相处。人的天性是好奇,且是无法改变的,越是压抑越是奋不顾身的投进去,而这个世界对我们充满诱惑,所以这些都不是跟我们相处的方式。 人的内心需要有一个安宁的世界,一个人的这份不孤独的安宁。距离感可以理解成平衡,当把握住这份阿、安宁的时候,便找到了与海,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篇文章让我们看透这个世界最本质的面貌是什么样,更是认识自我,能否守得住自己一个人孤单的安宁,是一种幸福。人自身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张美丽》笔记理解

张美丽彻头彻尾便是个悲剧的人物。 开篇第一句很吸引人“张美丽,本人确实很美丽。” 这句话后面确实有很多的内涵,让读者思考她的美丽到底美在哪儿,以及引发了为何这么美丽的女人却有着这么悲惨的结局思考。她在众人眼中是个淫荡的妖孽,众矢之的,最后连她的母亲也不能接受。她的娱乐城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最后都成了她的错,被咒骂,尽管关于她的故事都是传说。可是张美丽自己是怎么看的,她在临死之前说:“除了一开始追求爱情,我没有做娼妓。” 可是人们看她生的那么美,本质上认为她做什么都是错的,红颜祸水。对于男人们而言,虽然心里都很馋,但表面上还是道貌岸然。而女人们,虽然内心认为她很美,但是会很嫉妒。这样美的女人,但凡穿的女人了一些,便会当成荡妇。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中,有着对于女性的道德约束。作为一个女人,一旦失去了贞操,没有了明媒正娶的男人,便会变成“淫荡”的人。此概念在张美丽的故事中也同样适用。中国人有一句话叫 “人言可畏”。指别人的评论,流言蜚语可以带来很可怕的影响。所有关于张美丽的想法,都是道听途说,流言蜚语在人群中发酵。张美丽是不幸的,她的思想是追求自由的婚姻,敢爱敢恨,但因为她的爱人没有娶她,小镇上的人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成为了全家人的羞愧,整天以泪洗面。她的思想,确实超出了当时小镇人们的大部分观念。她的思想是前卫的,活成自己的人生。 作家又非常巧妙的地方,前面把张美丽写成了如同聊斋中的女鬼,却也是表现了女性弱化的特点。前后巧妙地呼应,最终她真的成了鬼,在最后张美丽死后“她最后死了,也只是一个孤魂野鬼。“张美丽成为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牺牲品,而对于小镇上的人来说,他们是愚昧的,守旧的,对传统观念的坚持和固执。以至于最后不管是“老的少的,有关系没关系的”,都站出来骂她,朝他扔石头。小镇上世代相传的所谓宗族的管理,这权威性是超出人的想象的。每一个个体在这种宗族的权威之下,是及其渺小的,脆弱的。但是张美丽也有尝试过洗白,她为祠堂捐款,尽管名字放在最下面,捐得最多她仍然每天会去看看。需要一种认同,内心极大的需要得到小镇人民的接纳。 当一个人不再肚子饿的时候,他就会有更多的欲望。张美丽就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开起了娱乐城和海鲜大酒楼。他没有越过底线,只是把一切她认为美的东西做成生意,满足人们的欲望。最讽刺的是,她的娱乐城被一把火烧掉,过后又开起来了,冠冕堂皇,丝毫没有问题,因为人的欲望太能赚钞票了。然而更讽刺的,在后面作者和同学敬张美丽时运用的一系列语句“伟大的小镇启蒙运动奠基人,审美运动发起者,性开放革命家…” 将张美丽的悲剧的时代与几年后做对比,也同时增加了反讽的意味。隐藏在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在张美丽的时代,表面上没有提起,但内心中都是有欲望的。血脉中的这种欲望,食色性也,是无法存在于人性中的。当作者在开篇提起自己小时候无法抑制的欲望,便是在告诉读者这是人最本身携带的欲望。小镇上的人们一方面用所谓的道德伦理观念压制他,因为有观念的支撑,更是冠冕堂皇的伪装起来,另一边内心被唤起的欲望都认为是张美丽的错,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欲望。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便是人心。谣言这个东西,有多少人可以扛得住,连亲情都抵不过谣言的力量。当张美丽的母亲站出来时,作为了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美丽的缩影,是千千万万的中国女性的缩影。被所有的这些所谓的道德伦理观念的束缚。当一个女人长得很美,男人自然而然产生了欲望。但迫于道德伦理观念,全成为了女人的错,全怪她勾引女人。从圣经一开始,就为女性定下了标签,亚当是被夏娃勾引的,所以女人是原罪。最后作者表达出了愤怒。放眼看整个中国,看整个世界,女性与男性从来就没有平等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层次一:特定的环境看张美丽——根深蒂固的愚昧守旧思想/道德伦理观+没有依据的颠倒黑白的谣言(乌合之众,没有自己的判断,人云亦云,犀利的批判)——死在人言可畏。 层次二:归根结底,是对于女性不平等的对待,其实和偏见,将道德的枷锁放置在女性身上。 鲁迅:“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适用于张美丽。

《阿小和阿小》笔记理解

老家阿小根本没有看到什么是真正的香港,他迷失在自己对于香港以及大都市的幻象中,他想成为香港阿小那个样子,也想离开小镇去到大城市,他是彻底迷失的。当他崇拜别人时,他也没有认清自己崇拜的是什么。而当他摔了一跤之后,他变得平凡但是踏实了,他终于回归正轨回到了他的人生,成为了小镇上的渔民。但他的人生同时具有讽刺性,他活成了他曾经最讨厌的样子,而成为渔民却是对于他来讲最好的归宿。反观,香港阿小在乡村中的高高在上,对香港的期望在他真正去到香港时却破灭了。并且他直言“ 城市很恶心的。” 此处也具有讽刺性。曾经所有人最羡慕的香港阿小却活成了过上了最失败的人生。文章最后,两个阿小都认清了自己的命运,便成为了完全不同的人。作者也对比了城市和小镇的生活。城市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使人们都向往的天堂,但是人却活的那样渺小,每天都在没有温度的活着。而小镇虽然不算富裕,人心却是温暖的,人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文章告诉我们有的人虽然有人生目标,却没有脚踏实地的去实现。

《我不能为死亡驻足等候》笔记理解

整首诗结尾呼应,将死亡拟人化,侧面暗示读者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可以用等待死亡的时间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整首诗象征着人从出生到达坟墓的一段旅途,旅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和不同风景。 第一诗节中,作者写到:“他则亲切地停下等我 ——”。 她将死亡比做一个绅士,是有绅士风度,是殷勤的。此作用将死亡具像化具体化,赋予死亡翩翩绅士的形象,马上让人放下担心和恐惧。其实人们对于死亡的惧怕都是来源于未知,不知道如何被审判不知前方目的地。而这一拟人化立刻使得死亡的恐惧削弱了。接下来,作者也运用了一系列象征,从“我们经过凝视着的稻谷田地”象征着人生的成熟;到 “我们经过落下的夕阳” 象征着暮年衰弱的时期; 到最后 “仿佛是大地的隆起”象征着即将入土的坟墓。这一系列象征的运用带读者领略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第四小节有意让整首诗跳脱出赞美诗舒缓的结构,基于一个警醒 – 对待死亡寒意透骨的本质。西方的传统葬礼是由马车载着的,整段旅程可以形容成去到坟墓的旅程。死亡带着我们回顾一生,去到最终目的地。诗中却因为具像化的拟人而使得宽慰。读者从中明白了生命永恒的意义。虽然你死了,但是你没有真正的死,要相信永生。

《天才文展》笔记理解

文章主旨:人自身对自我价值需要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知和定位,身份的认同其实就是承认自我价值的意识。 归宿感: 人的一生是生根发芽,最终回到一个地方,那便是家。心安处,你能看清楚你自己,那就是家。 文展从小便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到大城市,考进好学校。他也将他的人生按照这个目标一步步规划妥当。然而他的性格缺陷最终造就了他悲惨的命运。他是一个自负且自卑的人,骨子里携带着的。因为有生理缺陷-兔唇,即使在民风纯朴的小镇,文展依旧认为所有人都在嘲笑他的缺陷,肩上背负了沉重的枷锁。当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重点中专时来找到我说:“我终于打败了所有看不起我的人。” 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人看不起他,他却认为所有人都看不起他,他需要刻苦努力来打败一个从没存在过的敌人。他的心里是扭曲的,以至于他在表面上表现的自负,在城市里也认为人们过得粗俗。抱着这样崇高的去到大城市的理想,他甚至乎非常仇恨他从小长大的小镇。他迷失在自己构建的扭曲世界中,找不到他的根,他的人生活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他认为他的人生价值就是成为大城市的人。他是一个即失去了家乡,也永远无法抵达远方的人。 相对比,文中的“我”从小生了一场心病,因为对于人生的迷茫。而这正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他认为自己如果像周围的人一样碌碌无为过一生,人生就会索然无味。天才文展天才的一面也是可取的,他对人生的规划和目标是非常清晰的,然而他的策略不够用,在大城市的幻想破碎之后,露出了自己丑陋的一面。便开始恨生他养他的地方,所以使得他的自卑又多了一层。他处处都是自卑,因为他是一个乡下人,一个有生理缺陷的人。他会把一切的失败都归咎成自己的出身。我们谈人生,就是谈到理想谈到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人生就将蹉跎。两个方面需要理性的综合起来看。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反思的事情便是我们要合理知道自己的定位,制定合理的目标,从别人的人生中学到教训。

《皮囊》笔记理解

《皮囊》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只有生活场景中的一个个片段,串联起整篇文章。其叙事语言是平静的,或者说是冷静沉着的。整篇文章不刻意煽情,反而显得更真实,作为读者也更愿意接受和回味。文章中的主题意象-皮囊作为线索贯穿主人公阿太不同典型人生场景的回忆,深度探究了生命的刻度,对于生命着有力的刻画。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说,文中“我”因为时间的流逝逐渐变得成熟,也因为目睹了阿太对于生命的理解和坦然而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人的身体本是作为思想的一个承载体,而真正控制身体的是人的意志与精神。只有不断地使用才会而让身体更强壮,要良好的运用皮囊的价值。不得不说,面对死亡,作者的神婆阿太,悟出了生命的本质,看透了最本真的含义。这也是为何在外婆去世后,阿太说“她很舍得”。显然,她对于死亡的解读是一幅坏死的皮囊的离去,不一定是伤感的。外婆获得了解脱,减少了身体的束缚,更加的自由自在。同时,散文的另一个作用-抒情言志也在这篇文章中得以体现。作者通过描绘阿太的一系列生活场景,抒发了对阿太的爱意和思念之情。这份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解读太过通透,使得阿太的解读与世俗化的理解格格不入,却给予读者以深刻的回味,体会其中蕴含的层层深意,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