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文学阅读笔记

Chinese A Literature 读书笔记— 《     目送 》

 

概括总结 精彩引文

作家:

生平背景、

创作意图?

作者祖籍湖南衡阳,父亲为赴台国民党军人。作者出生于1952年,曾担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也在诸多大学任职。

2004年,龙应台父亲过世。因为她外省人的身份,身边的亲人只有父母及兄弟,所以她50岁丧父,无疑对从未丧失过任何亲人的他打击甚重。于是在经历生死后,在感悟和悲痛中写下来这部散文集

作品:(外在)

社会历史

时代背景

21世纪台湾,言论自由,在这篇作品完成前,作者并无任何政治背景。

环境: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氛围

“我”做妈妈以后“我”与“儿子”的相处方式的变化从依赖到疏远。

但是我”读大学时“我”与“父亲”有着浓厚的情感

人物:

性格特征、

人物关系

“我”的儿子认为自己很独立,认为自己和妈妈很不同的人。但是“我”的父亲却认为,“我一直会你是你父亲,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情节:

故事梗概、

矛盾冲突、

结构特征

儿子上小学到儿子十六岁出国做交换生到二十一岁上大学。儿子上小学第一天,目送儿子走进学校。儿子16岁时去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目送儿子离开。儿子21岁念大学时在窗口目送儿子走进公车。父亲在我读大学到病倒在医院到火葬场见面。矛盾是“我”与“儿子”之间的最为强烈,儿子对我的爱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抗拒,不愿接受。觉得自己很独立,不需要妈妈的帮助或者安慰。

主题归纳:

各个层面

– 揭示人生无法完全依赖于任何人、有些事只能自己承受– 表达自我独立的重要性

– 缅怀逝去的父亲、抒发对儿子的爱与遗憾(亲情)

普世

叙事技巧:

文学手法

反复手法:文中反复提到了母子的离别,突出了一次次的悲痛与无奈,述说着生活的悲欢离合。文章中反复提到目送,加深感情,从日常的目送到最后的目送,不禁使读者陷入沉思。
语言风格 朴实无华,唯有十分华丽的语言,但是仍然动人心弦。
个人解读 龙应台的《目送》通过对应的结构展开叙述两个发生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分别与目送,两者相互照应、互相衬托,表达了对儿子成长后渐渐疏远的遗憾以及对父亲逝去的追忆,如同镜像一般,暗示着人生是悲欢离合的不断循环。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