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中如何切换视角

“一支素烛,半罐野蜂蜜。他的眼睛现在看不见蜜。蜜在罐里,他坐在榻上。但他充满了蜜的感觉,浓,稠。他嗓子里并不泛出酸味。他的胃口很好。他一生没有呕吐过几回。”全知视角/第三视角,“一生,一生该是多久呀?我这是一生了么?没有关系,这是个很普通的口头语。谁都说:“我这一生……”。就像那和尚吧,——和尚一定是常常吃这种野蜂蜜。”换成第一人称,从外视角转到了内视角,就是因为内外视角的不停地转变让我们感觉这个故事非常的混乱,野蜂蜜之后“我”又变成了“他”,视角又发生了转换。为什么要说蜂蜜呢?和尚这里的描写影射后面放下仇恨,在看混乱的夜的时候,这里的和尚是迷茫的,虽然是一个在复仇的人,但他的内心不是黑暗的。意向运用在小说中非常多的被用到,“他忽然觉得这是秋天,从蜜蜂的声音里。从声音里他感到一身轻爽。不错,普天下此刻写满了一个“秋”。他想象和尚去找蜂蜜。一大片山花。和尚站在一片花的前面,实在是好看极了,和尚摘花。大殿上的铜钵里有花,开得真好,冉冉的,像是从钵里升起一蓬雾。他喜欢这个和尚。”和尚的内心是非常天真温暖的,汪曾祺的描写手法更像诗的语言,意向营造诗般的氛围。

“他在心里画不出和尚的样子。他想和尚如果不是把头剃光,他该有一头多好的白发。一头亮亮的白发在他的心里闪耀着。白发的和尚呀。他是想起了他的白了发的母亲。”这一段特别意识流,从一个想法很快的转到了另一个想法,并不跳跃不符合逻辑,从一个物象带入到了下一个物,白发-母亲。之后描写了乡村的生活,描写了这个漂泊在路上的复仇者在意识混乱的夜中一路走来脑中浮现出来的是乡村中安详和谐的美好景象,他向往的是一种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之后又出现了意向,“想起这个妹妹时,他母亲是一头乌青的头发。他多愿意摘一朵红花给母亲戴上。可是他从来没见过母亲戴过一朵花。就是这一朵没有戴上的花决定了他的命运。”为什么又开始说起花来了?-花拥有象征意义,象征了母亲的幸福,花是美好幸福的象征,因为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再也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从而母亲没有带上的花,母亲对幸福与复仇的执念,直接导致了他对复仇奔波一生的命运。

他一直在说“妹妹”,同时也是象征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我要走遍所有的路。””路是复仇的路,表明了他对复仇荒谬性产生疑惑困惑的矛盾与疑问越来越模糊。

“旅行人”“他”“客人”都是汪曾祺给复仇者的名称,走在复仇路上-旅行人,客人-都是和和尚在一起的时候一起出现的,象征了他内心想要放下仇恨的那一份心情。叙述人称不管是“旅行人”还是“客人”都是他,只不过代表的意思不同,“旅行人”背负仇恨和复仇的使命而“客人”想要放下仇恨,走向光明。

这样复杂混乱的氛围终究是在写他内心的矛盾,困惑和模糊。

禅意-“莲花”-“于是黑暗成了一朵莲花。”,象征了佛教的四大皆空,不要有执着心,要放下。

第一部分的内心独白没有引号,十分的混乱;第二部分的内心独白是有引号的,““这会儿我若是有一口磐,我也是一个和尚。”佛殿上一盏像是就要熄灭,永不熄灭的灯。冉冉的,钵里的花。一炷香,香烟袅袅,渐渐散失。可是香气透入了一切,无往不在。”想要放下仇恨的感召,无往不在。

“剑呀,不是你属于我,我其实是属于你的。”他已经被复仇这个宿命所束缚,剑是复仇的象征。

“太阳晒着港口,把盐味敷到坞边的杨树的叶片上。”这一段是他人生中走过的一切路途。

“你的饿,你的渴,饿后的饱餐,渴中得饮,一天的疲倦和疲倦的消除,各种床,各种方言,各种疾病,胜于记得,你一一把它们忘却了。你不觉得失望,也没有希望。你经过了哪里,将去到哪里?你,一个小小的人,向前倾侧着身体,在黄青赭赤之间的一条微微的白道上走着。你是否为自己所感动?”变成了第二人称,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救赎的声音。““但是我知道我并不想在这里出家!””他内心的挣扎,不想就这样放下,不想否认之前人生的一切路途一切汗水一切痛苦迷茫。

第三部分的叙事视角都是第三人称叙事,但是第三部分的叙事视角更加客观和冷静,这种客观冷静不带感情的描述,更加让读者体会到复仇。“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揭开为什么他那么复杂混乱的困惑,给出了答案。

大部分篇幅都是通过人物内视角进行叙述,作者在文章中有时会有意转向叙述人外视角

我们在文章中能够清楚的听到由叙述人发展出来的声音在概述 在叙述人外视角和人物内视 在第三部分的描写中完全被分开

用复仇者的内视角,主人公的声音的交错描绘出复仇者内心意识流动的混乱与复杂,小说开始由人物内视角进行描述‚复仇者是谁并没有非常明了的展现出来 , 从而烘托出一种疲倦矛盾困惑的复仇心理活动,用复仇者这样的内心独白来加强这种使命感的强度,父亲是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复仇者肩上所背负的 ,再凭借叙述突出人或明或暗的叙述声音对读者进 要氛围,转入叙述人外视角 通过复仇者 ,从 而在不知不觉中使读者接受这样 ‛复仇的使命继而行引导和控制 听说过么你们知道这个人么但是 的话语。一个弃仇的结果即使我一生找不到你我 我一定是要报仇的:二叙事视角的转换人物内视角向叙述人外视把复仇 这个使命推向 这一生是找你的了 角的逐步转换,,在复仇显现出荒诞的性质的同时使之 了一个极致 。

文章的主题是:本身文章的第一句“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点出的就是文本的主题,本身的无害推及人的无心以化解仇恨。

意识流,叙事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的转换是从混乱到清晰的过程,首先我们看到叙述人和主人公声音交错,展现出的是复仇者内心意识流动的交错和复杂,营造出了一种疲倦,矛盾的氛围。文中不断的矛盾和挣扎,让读者可以理解文章最后的弃仇。

《复仇》上课笔记

主题: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放弃复仇,面对光明

叙事视角,《复仇》中的叙事视角不停地在变化,不知道是作者在说话还是复仇者在说话。

三种叙事视角:

  • 全知叙事、全职叙述视角、领聚焦
  • 有限叙事、限知叙述视角、内聚焦
  • 纯客观叙事、纯客观叙述视角、外聚焦

复仇 原文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1. 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
  2. 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本身,特点为: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
  3. 以心系人,以心系事。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节,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

儒家人道主义视角看人看世界,在此文章中,不再是只徘徊在儒家人道主义之间了。整一个《复仇》一长串的心理过程体现了一个放下仇恨的过程。也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一片预言性的小说,如果在读者不知道时代背景的情况下读文章,看到的主题会是一个人纠结痛苦,出生之后背负责任宿命的过程,主人公思想的翻滚,一方面想要挣脱仇恨的束缚,是一个弃仇的过程;另一方面来看,是人生来反抗注定命运加注的责任和负担。这部小说既有佛家的宽恕,宽礼,也有道家的放下。

将小说分成四个部分。

  1. 开头到”这是一条线的尽头了,再往前没有路了。“-意识混乱的夜
  2. ”他阖了一会眼。他几乎睡着了,几乎做了一个梦。“到”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旅行人的梦和客人的夜
  3. 一直到”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他的悲哀而悲哀了。“-复仇的原因
  4. 到最后-复仇的消解

故事内容梗概:《复仇》讲述了一个身负杀父之仇的旅客到一个寺庙中借宿的事情。作者以这个复仇者的角度展开描写。细腻的刻画了一个独特的复仇者形象。小说开始就对和尚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由和尚交待了小说的背景。其中采用想象与现实结合和插叙的手法,来表达复仇者的内心和事情原委。故事中的复仇者身负杀父之仇,却有着纯净的内心,对仇人和父亲只有一个概念,完全没有感情,却用一生的时间朝着复仇这个虚无的目标坚持着。故事结构巧妙,通过复仇者的想象和与和尚的对话,层层深入复仇者的内心,迫使复仇者直视内心的矛盾。最后复仇者选择放下仇恨,面向光明。

”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复仇者和仇人的儿子(另一个复仇者)见面了,“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复仇者爸爸的名字和和尚爸爸的名字都在各自的手臂上。而光照进来,表现了他们真正的放下了仇恨。

“  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母亲在文章中是一个束缚,是一个复仇的使命的束缚,在意识流中是矛盾的,一方面是报仇的推动力,是一种束缚,一方面是向往的慈爱与温暖,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是放下了仇恨。

复仇者已经很老了,老和尚就是复仇者,一生都在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