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中文母语

《半支蜡烛》文学赏析

作者如何通过各种文学手法的运用来更有效的传达作品的寓意?

在小小说《半支蜡烛》中,作者描述了一件停电借火的小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将真实的人性表达的淋漓尽致。人们在停电与来电之间做出的反应让人不忍直视;而蜡烛的出现又让陌生人建立起了友谊与亲切感,不经又让人感觉到人性的温暖。作者通过复沓,象征,与正面描写等文学手法,呼吁人们正视人性,消除戒备,互帮互助。

  • 复沓的运用:强调陌生城市,陌生面孔 侧面突出人性中的冷淡,

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作者重复的提起了“陌生”一词,为文章开头创造了一个冰冷,有距离感的环境。因为一次出差的机会,作者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旅馆里“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却只住了作者一人,他一直担心着别人的闯入。作者和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希望人与人之间能拥有距离感,却难免无法避免成为一个孤单的人。而在那半支蜡烛即将要被点亮的时候,作者“招兵买马”的大喊,仿佛打破了“陌生人”应该保留的距离与隔膜。而陌生人也“惊喜地围过来”,“都笑着”。此刻的陌生人与别人眼中陌生的作者与开头前后呼应,形成了对比,他们“并不陌生”,并不再紧闭那张房门,“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对于“陌生”环境与物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两面性:冷淡与热情。人们虽然平时选择保持距离感,但在他们害怕孤独与黑暗的同时,却会伸手打破距离,走近彼此。消除恐惧,放下防备来互相帮助。

  • 蜡烛的象征意: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怀,侧面突出人性的

文章标题点明了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半支蜡烛。作者在“空荡荡的抽屉一隅”找到了这支不起眼的蜡烛,“很凉”,不知道躺了多久,“几乎被遗忘了”。作为温暖的象征,蜡烛却是城市里的“稀罕物”,被大家遗忘在了角落。这代表着城市里人与人之间冷淡无情的关系仿佛已成为常态,友爱与热情不再重要,“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停电之时,蜡烛却是众望所归的“旗帜”,是恋人之间“美好深情的吻”。在人们害怕的时候,人性使然,他们把自己投向了陌生人,被“蜡烛”紧紧的吸引在一起。“半只蜡烛”虽然小,却融化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给黑暗中孤独寂寞的人带去人性的光和热。从蜡烛被抛弃到被珍惜,虽然燃而易逝,但作者希望现代人能意识到心灵距离上的拉近是被必不可少的。

  • 动作,声音描写:

除了作者之外,文章中对其他酒店旅客言行举止的正面描写也将作品推到其高潮,见证了善变的人性,也抒发了“社会蜡烛”的重要性。作者先见到的是个女人,她“声音包含着恐慌”,“毫无目标地喊”,她“向人间呼吁”。孤独的人们在黑暗之中无依无靠,他们渴求帮助与关爱,却深知现在的社会常态:冷漠,在恐慌中,迟迟不知该向哪位陌生人伸去求助的手。有火的男人说:“快点快点”;其他的旅客“又惊喜地围过来”。一张张门为蜡烛敞开,一个个方才是“陌生人”的旅客找到了他们“失却或遗落的物件”。大家在困境中都打破了寻常的冷淡与清高,伸出双手,笑着接纳别人。然而,来电过后,“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不再是为蜡烛喝彩,而是因为能“纷纷‘砰砰’的关闭房门”,再次筑起冷漠的大墙,仿佛这曾给众人光亮的蜡烛可以回归那本属于它的一隅。

作者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