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笔记

“喂──今天好吗?心经写了吗?”
“太久没写字,很多字都不认得了。”
“试试看,妈妈,你试试看。”

-爸爸已经不在了,妈妈也已经失智了。

文章开头介绍了背景,爸爸去当兵的背景。而年龄的十六岁和七十年后是相互呼应的。

第三段的描写用了白描的手法,体现了家乡生活环境的恶劣。“为什么要写出两个挖土的人?”其实两个挖土的人的工作和生活体现了,如果父亲当初不离开的话,这样艰辛痛苦的生活就会变成是父亲所经历的,没水喝的也会变成是父亲的生活。十六岁时,他去市场买菜,看到有人当兵,他就跟着走了,这是命运对父亲对所有人的捉弄。即使工作辛苦,但是赚的钱却非常的少,可能还会碰到沼气,非常危险,但是为了生活,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的。

下一段的背花圈,开始描写父亲的葬礼,“花圈都是纸扎的,金碧辉煌,艳丽无比”,明明是很光鲜亮丽的描写,但是却显得更加的凄凉悲惨,描写的人们都是灰头土脸的辛苦日常,但是花圈的出现显得更加凄凉,花圈很轻,不管这个人生前做了多少好事坏事,到了死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很轻的,生命就像一个纸风车,风吹你就动。“你跟着他走到屋后,空地上已经围坐着一圈乡人。母亲也坐着,冰冷着脸。像公审一样,一张小凳子,等着你去坐下。”文字中描写的就像是批斗一样,隐射出了乡人并没有从历史中离开,虽然父亲离开了,去当兵离开了故乡,中国经历了各种的变故,而父亲没有经历这些,与乡人的经历有了阴差阳错的不同,虽然父亲现在回来了,但是他和乡人没有共同的情感,有截然不同的生命历程。如果父亲那天不去买菜,那么父亲也会是乡人中的一员。表达的非常的有画面感,文字非常压抑,“大哥是被历史绑架的长子”,绑架两个字体现的不是乡人的说法,而是又一次点题,身不由己,体现了命运的捉弄,文章到现在显得有些冰冷。

准备要下葬了,虽然父亲背井离乡,死后才回到了家乡,在龙应台回家之后,听到下葬时需要跟随的文化传统,感到有些意外,仿佛自己是个异乡人,并不理解家乡的传统。“女人蹲在地上洗菜,本来大声喧嚣的,现在安静下来。一种尴尬又紧张的气氛,连狗都不叫了。看起来辈分最高的乡人清清喉咙,吸了口烟,开始说话”很多声音声响的描写,有了喧嚣的感觉,“狗都不叫了”才能突然体现出安静下来以后这种尴尬的气氛,清喉咙给这个紧张的气氛又增添了一点紧张。“我”对这些想人文化传统的不理解,而不仅仅是我紧张,所有的乡人都觉得紧张。“我”和父亲对于乡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更加体现了父亲人生与乡人们的截然不同。

“如果他十六岁那年没走,他就是这些人的伙伴了。”再次点题,也描写了向人们的外貌描写,黝黑的,劳苦的,生活不易。运用了排比,继续在营造那种紧张的气氛,“十几张脸。”乡人觉得这是道理,因为这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礼节和传统,乡人是非常传统的,老式的。“我”想要亲自带父亲的骨灰上山,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感觉,“清朗的眼睛”面对着“古老的眼睛”,在讨价还价之中,龙应台更加理解了父亲,父亲深厚的文化,但是她并不能完全妥协。所以她才会说,想要在古老的眼睛中看到父亲的神情,其实是她想要在古老的文化之中找到父亲的感觉。“我”想要找到在家乡的归属感,和乡人们的同意。

司仪在念湘楚之音的时候,是传统的表达,在真正去听的时候,龙应台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湘楚之音而眼泪决堤,在眼泪决堤的时候,前面有一个对比“一滴眼泪都没掉。”所以来到这里,一滴眼泪都没掉然而之后泪如雨下,眼泪决堤。开头时说干旱,两个多月没水了,但是却在“今天”下雨了,虽然不是魔幻的故事,但是却在环境描写之中同样描写出了传统的感觉,哀伤的感觉,天灰灰的,然后又有了湿润的雨意。“魂兮归来,反故居些”父亲的魂终于回到了故土。父亲离乡多年,身上带有了故乡之情风俗已经慢慢淡化,父亲在他乡找不到他的习俗和文化,与下文中父亲的口音也有了呼应。“此时此刻,你方才理解了他灵魂的漂泊,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何以为《四郎探母》泪下,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是真的回到家了。”此时此刻,龙应台才真正的明白-顿悟。深深体会到了父亲感到的惆怅和孤独。但是父亲的孤独是命运的无常造成的。父亲那一代人被命运这样推着走,被推到了另外一个时空里,有一种时空措置的感觉,贯穿全文,龙应台对于父亲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父亲对家乡的深深的乡愁,父亲对家乡故土的思念都是一样的。龙应台又用了排比,“此时此刻”“此时此刻”“此时此刻”,有一种阴郁的感觉。整篇文章中的最点题的部分就是这一段:

“当他说闽南语而引得人们哈哈大笑时,当他说北京话而令人们面面相觑时,他为什么不曾为自己辩护:在这里,他的楚音与天地山川一样幽深,与苍天鬼神一样宏大?司仪的每一个音,都像父亲念《陈情表》的音,婉转凄楚,每一个音都重创你。此时此刻,你方才理解了他灵魂的漂泊,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何以为《四郎探母》泪下,此时此刻你方才明白:他是真的回到家了。”

父亲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代人的特点。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的人数有120万人,这些人都是背井离乡,这是一代人整体化的乡愁,是一代人的哀伤和孤独。文化是靠人来传承的,而人是用故事,礼节,唱,说,来传播文化的,“繁文缛节”便是这个意思。中国人说“礼乐传承”,礼就是仪式感,生活中的仪式感=利;乐=声音,韵律勾起人的乡愁。

“十六岁那年两个人一起去了市场,一个走了,一个回来。”回来的那个人“戴着蓝布帽,穿着农民的蓝布褂,佝偻着背,铿锵铿锵吹打而来”,蓝色-乡人的意向。老照片中,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所有人穿的都是灰蓝灰蓝的衣服。中国社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都穿的是一样的衣服。下一段跑田埂的描写中,有气味,颜色,动作,声音的描写,所有的一切合并起来营造出了这样的氛围,而这一段读起来并没有那么的悲伤,却有一些喜庆的感觉,因为她已经理解了父亲,父亲已经回家了,颜色多了,动起来了,气氛不尴尬了。妈妈现在已经有一些失智了但是却依然坚持着走完两公里的路

“到最后一个路口,鞭炮震耳响起,长孙跪在泥土中向村人行礼,在烟雾弥漫中,你终于知晓:对这山沟里的人而言,今天,村里走失的那个十六岁的孩子,终于回来了。七十年的天翻地覆,物换星移,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有一种物换星移的时光错乱感,再次突出了命运的无常,首尾呼应,70年后,16岁的少年终于回家了。最后的蜥蜴,和茶花,与前文的《关山难越》呼应,让人更感悲伤。这里的茶花是茶树开的花。漫山遍野的一片白花也是在为父亲送行。

整个《魂归》的画面感是非常强烈的。文章的线索是(一个事儿)可能是一个意想,是一个人物或者时间的发展,可能是事件的形象,可能是一个情感的变化,亦有可能是事件的顺序和空间的顺序。-给父亲送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