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上课-《无声告白》笔记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主线索-莉迪亚的死因

还有一条线索-一条回忆的叙事线索,是母亲离家出走

文章的开头-大量的日常叙事用非常密集的细节来构建与读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大量细节的堆积-”一支削好的铅笔“”父亲上班时听的收音机“,更加的日常缓慢,从上帝视角我们已经知道莉迪亚死了,而家人还不知道,从而他们会进行平常的日常生活只不过是带有的情绪不同。

稳中有玛丽琳会议的插叙,其实莉迪亚在十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秘密,”乳臭未干的莉迪亚竟然有了秘密。“在这之前,玛丽琳有一段心理活动描写,着些细节烘托了玛丽琳当时非常焦虑非常恐慌的心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种感受,人的第六感会感知到大难将至的恐慌。文中有很多的细节,作者手中的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的饱满。

P7的倒数第二段,同时在第一章里面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了种族歧视这个主题,P3中内斯和汉娜在杂货店,有一个女人拦住他们问他们是不是中国人。

种族歧视-蓝色标签

女性主题-橙色标签

当警察来找莉迪亚的照片时,每个人对用莉迪亚的照片都有不同的意见,表达出了他们对莉迪亚的理解或者是不了解。p2对莉迪亚房间的描写“楼上,玛丽琳打开女儿房间的门,发现床上似乎没有人睡过——羽绒被下面是边角折叠整齐的床单,枕头松软凸起,没有丝毫凌乱的痕迹。地板上胡乱扔着一条深黄色条绒裤子和一只彩虹条纹的袜子。墙上挂着科学展颁发的绶带,还有一张印着爱因斯坦头像的明信片。莉迪亚的帆布旅行袋堆在衣柜旁边的地板上,皱成一团,她的绿色书包摊放在书桌上。梳妆台上是莉迪亚的“柔宝宝”乳霜瓶,空气中还飘散着婴儿护肤品特有的香甜气味。然而莉迪亚却不见了。”-从房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莉迪亚是一个很正常的女孩,有明信片,墙上挂有科学家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对莉迪亚的压力和严格的要求,从宝宝护肤品可以看出她其实看上去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子,但是最后一句却写的是“然而莉迪亚却不见了”真正的莉迪亚与她表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

p17页非常轻微的提到了一下女性主题有关的细节“伍尔夫一家搬来时,所有的邻居都在背地里谈论珍妮特·伍尔夫是怎么离婚的,还有珍妮特在医院上夜班时,杰克是怎样到处乱跑的。”-对职业女性的不友好。

 

第二章,警察抽干湖水找到了莉迪亚,我们和家人们都知道了莉迪亚已经死了,但是作者没有接着去讲找到了莉迪亚的尸体后家人们的表现。“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因为很久以前,她的母亲就失踪过,她父亲把她母亲找回了家。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作者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玛丽琳的失踪其实是莉迪亚死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母亲喜欢与众不同,父亲却想要融入人群中,这两件事都不太可能,产生了矛盾,使莉迪亚身上又多出了一个压力。

第二章里面女性主题的细节描写:p27“不想当护士吗……”辅导员语言的描写都透露出了辅导员对玛丽琳身为女性的身份的歧视,“你为什么不试试化学呢”,尽管玛丽琳在物理上得到了很高的成绩,辅导员还是不赞同她的理想,甚至觉得她不行““不想当护士吗?”他轻声笑着,从文件袋里抽出玛丽琳的高中成绩单研究起来。“嗯,”他说,“我看到你在高中物理课上取得了很高的分数。”玛丽琳拿了全班最高分,在每次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她热爱物理。然而辅导员不可能知道这些。在成绩单上,只有一个字母“A”。玛丽琳屏息静气地等待,担心辅导员会告诉她,自然科学太难,她最好还是选些别的,比如英语或历史。她已经想好了要如何反驳。不过,辅导员最后说:“好吧,你为什么不试试化学呢——要是你觉得自己能行的话。”说完就在她的课程申请上签了字,交了上去。”“去化学实验室报到时,玛丽琳发现屋里有十五个男的,只有自己是女的。有时,讲师会轻蔑地咂着嘴说:“沃克尔小姐,请把你金色的头发扎好。”还有人会问她:“我来帮你点酒精灯吧?”“我帮你打开那个罐子?”如果哪天她打碎了烧杯,第二天上课时,会有三个男生冲过来对她说:“小心,最好让我们帮忙。”她很快意识到,不管说什么,他们都喜欢用“最好”这两个字起头:“最好让我帮你倒掉这些酸液。”“最好靠后站——它会爆掉的。””——头发长见识短这种歧视在文中也透露了出来,女性千百年来受到的歧视,甚至只是因为长发。为什么会说“把你的头发扎好”其实是在提醒她作为女性的身份,后面说同学们的各种帮忙,都是男同学,都是因为他们打心底中认为身为一个女性她是做不好这些工作的,必须要有人帮忙,但是玛丽琳最后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讲师收起了自己的嘲弄和蔑视。“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她已经在每次测验中取得了第一名,讲师也早就收起了嘲弄的笑容。”

p28页的第二段,“她一直都喜欢用这种方式让人刮目相看。”这个地方也呼应了这张的第一段里面讲,莉迪亚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在第二段里面插入了一段社会背景的描写“当时是1952年,虽然波士顿的科研人员正准备开发一种能够永远改变女性人生的药物”“但是,女孩们还是得穿裙子上学。”社会背景也点名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收到的歧视与不公,只能穿着裙子上学,没有选择而是必须穿裙子。–避孕药–改变女性人生的药物,女性本身就处在一种劣势上面。自古以来从没有强硬的要求男性,比如说必须要穿裤子等等,他们可以选择穿裙子-苏格兰(虽然是传统但是既然有这样的传统也可以看出此意)。

“而在弗吉尼亚,她的要求会被视为激进,因为每个高二女生都要上家政课,玛丽琳的母亲多丽丝·沃克尔还是帕特里克·亨利高中唯一的家政课教师。”为什么高二的女生一定要上家政课?大家认为女性最终的归宿与生活总是会变成一个家庭主妇,玛丽琳的母亲在此出现了,她对玛丽琳的希望与要求是玛丽琳穷极一生想要摆脱的,呼应了章节的开头。每一代都给下一代画了一个图,给了一个希望,而在下一代的心理中一直想要摆脱这种希望,虽然玛丽琳的母亲和玛丽琳对莉迪亚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带来的重压都是相同的。想要摆脱的这种过程中,也是认同身份地位不同的一个过程与妥协。“玛丽琳的母亲多丽丝·沃克尔还是帕特里克·亨利高中唯一的家政课教师。”

 

之间漏掉的一些都没听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